行業新聞 2023.04.28
對于科幻電影“發燒友”來說,2023年春節檔上映的《流浪地球2》一定不陌生,片中能夠劈山擋海的“外骨骼機器人”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但您知道嗎?現實生活中類似的“外骨骼”設備已經研發面世,并在醫療康復領域“大顯身手”。
近日,記者在四川省人民醫院金牛醫院康復醫學科見到了這個“聰明”的大家伙。此時,它正在輔助下肢癱瘓的劉婆婆完成當日的站立行走康復訓練。“有點像在太空漫步的感覺,自己沒有用什么力,感覺很流暢。”劉婆婆邊“走”邊說。據了解,這樣的行走訓練,劉婆婆每天都要做上20分鐘,但并不是毫無章法的“瞎走”。“我們會把患者的身高、體重、大小腿維度、長度、腰圍等數據提前輸入機器人系統中,然后由系統對數據進行科學分析,調整出最適合患者情況的康復訓練模式。”醫院康復醫學科主管康復治療師張志強介紹,患者每次訓練的數據還會被機器人記錄下來,以便動態更新康復內容。
據了解,去年9月16日,“下肢外骨骼機器人”在康復醫學科正式“上崗”!大半年過去,它創造了不錯的“業績”:已經幫助30余位截癱、偏癱、雙下肢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完成了康復訓練,效果顯著。
??????? 給張志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首批使用外骨骼機器人的雙下肢癱瘓患者小康。“去年8月31日,因占位性病變致胸腰椎骨折合并雙下肢癱瘓的小康在省醫院完成手術近半年后,轉到了我們康復醫學科,小伙子剛來的時候非常沮喪,很排斥康復訓練。”張志強介紹,小康自手術后就終日臥床,以輪椅為伴,生活起居全靠家人服侍,總以“累贅”自稱,非常抗拒和外界接觸。
??????? 就在小康入院半個月后,因為醫院引進的外骨骼機器人,康復信心逐漸恢復。作為首批使用機器人的康復患者,小康每天會在它的協助下完成量身定制的步態行走訓練,經過一個多月的堅持,小康實現了拿著助行架獨立行走。
??????? “在傳統康復治療中,都是由康復治療師對患者進行一對一的康復訓練,但由于受到人手有限、缺乏評價訓練參數和康復效果關系的客觀數據等因素影響,難以保證訓練效率和訓練強度,這套設備的引入為患者個性化訓練提供了更為優化的方案,增加了康復訓練的趣味性,成為幫助患者提高生活質量、助力康復的新手段。”張志強介紹。
??????? 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不斷發展,“機器人+”在醫療健康領域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對于截癱患者來說,下肢康復機器人輔助訓練能夠為患者提供安全的訓練環境、交替有節律的雙下肢負重步行體驗,即使軀干控制能力很差的患者也能獲得直立位的正常步行姿勢。”張志強說,目前,外骨骼機器人對于腦卒中患者步態的修正及下肢肌力的二次開發也有著顯著效果,能夠合理進行患者肌肉激活,并協助進行連續性的步態訓練,促進正常步態恢復,實現運動功能障礙患者行走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