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2025.08.13
今年3月3日是第23個“全國愛耳日”,主題為“關愛聽力健康,聆聽精彩未來”。我國目前聽力語言殘疾人數約有2780萬,數量居所有殘疾種類之首。
3月2日,記者從貴陽市殘聯了解到,全市現有持證聽力語言殘疾人7606人。目前,對于聽力語言殘疾人的聽力問題有兩種解決方式,即佩戴助聽設備(包括助聽器和人工耳蝸)、佩戴助聽設備并進行康復訓練。
近年來,市殘聯積極培育各類聽力障礙康復訓練機構,云巖區七彩夢特殊兒童發展中心是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一家。在該中心,有聽力障礙的孩子經過訓練康復后,不僅“能聽清、會發音”,還能做到“會溝通,能理解”。
走進位于云巖區黃家灣路的云巖區七彩夢特殊兒童發展中心,不時可以聽見教室里傳來“zhi”“ge”等聲音。“這是老師在對有聽力障礙的孩子進行發音訓練。”該中心負責人、高級聽力驗配師胡銀輝介紹。
該中心的裝修風格很像幼兒園,地面采用明亮的色彩進行涂裝,設有集體課大教室、“一對一”單訓課小教室、感統訓練室等。每天,40余名最小兩歲、最大5歲的孩子,都會到該中心進行康復訓練。
胡銀輝說,該中心是貴陽市殘聯指定的聽力言語康復訓練定點機構之一,為0至15歲有聽力障礙的孩子提供康復訓練。訓練方式分為全日制和親子課兩種。其中,有一定生活自理能力的孩子可以選擇全日制康復訓練,像在普通幼兒園一樣作息;親子課針對的是兩歲以下的幼兒,由家長或其他照料者帶著孩子共同學習并回家進行康復訓練。
七彩夢特殊兒童發展中心對前來康復訓練的孩子,首先要在專業測聽室進行聽力測試及助聽效果評估,再根據測試結果擬定單獨的康復訓練計劃。
該中心負責教務工作的徐春曉介紹,他們對孩子的要求不僅是能聽清、會發音,還要學會主動溝通、能理解,這對康復機構和從業人員的要求更高。
對于有聽力障礙的孩子而言,一般年齡越小越容易康復,其中聽力損失程度較輕的需要終身佩戴助聽器,聽力損失程度較重的則需要通過手術植入人工耳蝸。如果能盡早接受康復訓練,這些孩子可以進入正常的學校學習,進入社會后,基本可以正常社交、工作。如果沒有接受康復訓練,聽力損失得不到補償,兒童語言和言語的發展、認知、教育、就業、心理健康等都會受到影響。
如今,經過貴陽市殘聯的不斷培育,全市有上百名從業人員從事專業聽力障礙康復訓練,有各類聽力障礙康復訓練機構12家,其中4家為聽力語言康復機構。從2018年至今,這4家聽力言語康復機構共接收前來進行康復訓練的兒童578名,其中有344名孩子已康復進入普通學校就讀。
2019年6月,貴陽市政府出臺了《貴陽市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實施辦法》,使我市殘疾兒童康復救助從依托各級彩票公益金救助項目轉向政府兜底的長效救助制度,實現了擴大救助范圍、提高救助標準、增加救助內容的“三個突破”,為我市殘疾人精準康復服務提供了堅實的政策保障。
擴大救助范圍。《貴州省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辦法》的救助年齡范圍為0至6歲,貴陽市擴大到0至15歲,使7至15歲的大齡殘疾兒童獲得康復訓練救助,提高了殘疾兒童康復訓練的持續性和有效性,極大地減輕大齡殘疾兒童家庭的負擔,增強了家長幫助殘疾兒童康復的信心。
提高救助標準。貴陽市提高了對本市戶籍殘疾兒童的康復訓練補助標準,在《貴州省殘疾兒童康復救助辦法》規定的每人每年12000元基礎上增至24000元,大幅減輕了殘疾兒童家庭的負擔,使更多的殘疾兒童不因家庭經濟困難失去康復訓練的機會。
增加救助內容。將0至15歲精神病兒童救助和殘疾兒童輔助器具救助項目納入救助內容,彌補了既往各級彩票公益金項目中殘疾兒童康復救助項目的空缺,聽力殘疾兒童還可以獲得助聽器和人工耳蝸的救助。